其他文章類別

    不一樣的上海(一)

    原來說到上海我就沒有一句好話,就是不喜歡,甚至會說討厭那裡。可是她偏偏還是一個代表全中國的特大城市,相對與其它城市,我要去的機會自然也會比較多,到底去過多少次早已經算不清楚了。

    為甚麼那麼多外國人喜歡到上海,我一直也不理解,可是這次要去之前先上網找了一些網誌看別人眼裡的上海究竟是一個甚麼樣的城市以後發現,原來還有人並不只是被上海璀璨的那一面給吸引。在那些文章中都能夠看出,他們是一頁一頁慢慢地翻開歷史書一樣,非常細心地去瞭解這個城市所經歷的過去。讀過他們的文章,我不能否定自己與他們相比對上海知道得太少,所以決定這次就沿著他們留下來的歷史的框架,走進弄堂裡,步入社區中,試著抛開所有的成見,重新去瞭解他們的城市。

    作為一個日本人,二戰前後那段時期在上海的日本人住哪裡,當然也是我比較有興趣瞭解的一件事情。那天在網絡上看到的文章中,她在上面介紹的很多都是我從未認識的上海,其中有一篇介紹的就是位於楊浦區楊樹浦路一帶的老房子。根據Wikipedia的介紹:

    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後外商大舉在華設厰,特別在楊樹浦路南側迅速建成了毛條、毛紡、絲織、造船、發電、煤氣、自來水、化工、制皂等四十多家大中型工廠,形成中國規模最大的工業區之一。

    其中日本企業,以「內外棉」於1911年在這裡設厰為主要契機,直至1925年相繼有十七家紡織企業在上海和青島等地設厰並開始運作。

    而在楊樹浦路的北側,則形成大片工人住宅區,以舊時里弄和大量棚戶區為主,包括鼎和里、新康里、華忻坊等二十六條里弄。

    沒有想到這些老房子到今天仍然保留得非常完好。這次我拜訪的紡三小區,從楊樹浦路再走進一條街,大門位於許昌路,一進去裡面當時的「公大紗廠」社長的豪宅就在眼前。這幢小洋樓在二戰時期讓日軍海軍陸戰隊佔用,也曾作憲兵司令部,不知道有多少重大決定在這裡被宣佈(或秘密進行)。

    繼續往裡走進去,看到左側是幼兒園(據說當時也是幼兒園),右側是小學(這裡當時則是公園),經過了那裡又是好幾棟獨立的紅磗洋樓,過去都是紗廠的日本員工宿舍。從小學校園傳來孩子們的歡呼聲之外,這個小區還是非常寧靜,靜到可以聽到後面有人踩單車踩出的聲音。這讓人身在上海,卻竟然有點與世隔絕的感覺。

    在那個炎熱的午後,我其實也沒有看到幾個走在小區裡的人,原本還想找個人問些事的,結果也無法問到,但在要進去之前跟那位門衛先生打招呼的時候,他還是非常熱情地說我可以隨便進去走走。希望下次能夠在天氣稍微舒服一點的季節再去拜訪,可以找到那裡的老人家聊一下天。

    map1 to add link

    那天我是從新閘路地鐵站開始(點擊上圖可放大),看著手機上顯示的地圖抓著大概的方向一直往東走。走了一小段的西藏北路後,在海寧路的十字路口剛從天橋下來便看到一條小路叫熱河路。雖然至今仍未實現承德避暑山莊之行,卻在上海正好碰上熱河看來也算有緣吧,這樣我就拐了進去。

    雖然我一向都不喜歡上海,但有一點必須得承認,他們的街道還是非常吸引我的。有梧桐樹一路的陪伴,路邊的老房子也很多,讓我拿著相機走得無比舒適與輕鬆,可是不敢再往裡進去細看,怕自己拿著相機走的樣子在他們的生活空間中很不對襯。所以這次沒有一點猶豫都能夠直接走到那裡,現在看來還真的算是有緣份吧,我想。結果就走到了一條在Google Map上都沒有顯示的,被夾在兩排石庫門中間的弄堂裡。

    我在那裡碰上了分別是六十歲、七十二歲和八十多歲的三位老人家,是他們看我走過的時候主動跟我聊起來的。

    在這裡特別要說到老人家的年齡,都是因為他們其實都不像實際年齡,像那位今年剛剛六十歲的叔叔,我一點也沒有看出他已經退休了,而那位年邁八十,被六十歲叔叔戲稱為「博士」的老大娘,本來就長得很漂亮,而且保養得好到怎麼看也不到七十的樣子,卻笑講在二戰時期為了不引起軍人的注意還將牛糞塗了個滿臉的故事。七十二歲那位阿姨就跟我說,他們顯得那樣年輕是因為心態保持得很好,生活過得也很快樂,還說我前幾天剛剛和她同學聚了一下,說著用她臉上的表情告訴我那天她有多開心。我還真不知道自己等到他們這樣的年齡的時候,是否也能夠像他們年輕,像他們那樣快樂,可是就在跟他們聊天的時候,我很肯定自己是打心裡感到快樂的。

    後來,大概還聊了有一個半小時,也都快十一點半了,為了不影響他們中午吃飯我才向他們道別。

    繼續閱讀:《不一樣的上海(二)》

    最新發表的文章

    最受歡迎的文章

    spot_imgspot_imgspot_img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