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留學期間認識的朋友是無數個,後來在中國留下來的卻不多。當年認識了那麼多朋友,但絕大多數都是還在各自的國家讀大學,利用其中半年到一年的時間來短期留學的學生,而像我這樣讀本科的,那時候在廣州除了一些非洲和越南等地來的公費留學生之外也沒有幾個了,即使是他們,讀完了四年都走得差不多了。
記得我剛來的時候有很多中國朋友這樣問我:為甚麼想到來中國讀書?在日本不是更好嗎?那都是十九年前,只知道中國今天的發展的人完全沒有辦法想象當時的情況。如今已經沒有人會再問我同樣的問題,因為很多人在他們的生活中能夠基本得到物質需求上的滿足,不但如此更多信息的流通也加快了人們對外國的瞭解,他們就開始覺得其實在國內也挺好,該有的都有,事業上發展空間也更大。
我自己倒覺得,對於一個外國人目前國內的情況變得越來越不理想,其中一個原因當然是物價的快速上漲。當年幾乎每一個星期六一起喝早茶的那幾個老跟我說:「你們外國人工資那麼高,趕緊買套房子安定下來吧。」 我說:「你以為我是甚麼百萬富翁啊?」 我不否定當時的收入有他們的幾倍多,可是房子根本不可能說買就買,也只能說是他們拿得太少。所以沒過幾年他們紛紛買起房子的時候還真的嚇了我一跳,不知道他們的錢到底從哪裡來,又沒幾年,聽他們說房價已經翻倍我就更不懂了。
如果那時候手頭上有點錢至少可以支付首期,現在我可能會覺得自己錯過了一個機會,實際上那麼多錢,不只當時沒有,現在也一樣沒有。後來去了馬來西亞工作了一年又回來,曾經還想那次回來就要在中國過一輩子,可當時我已經三十出頭,對將來憂慮得也更多。
例如健康,就算每天吃好三餐,進行適當的運動,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還是會一年不如一年,可是國內的社會保險不適用於外國人,除非公司或者個人支付一筆昂貴的保費購買商業醫療保險,無論病情輕重,是否需要住院,我們都要自費就醫。很多中國人誤以為外國人都看得起病,實際上看一次病動不動就上百塊,甚至比在日本看病還貴,而且這個醫療費還在不斷上昇,經常聽他們埋怨說有社保也沒多少幫助,那我們呢?每個月都有繳稅,卻沒有一點福利可享受。還有一點他們想象不到的是,在他們的薪水多少還是有增加的時候,我們外國人在國內的平均收入卻有下降的趨勢,尤其在京滬兩地較為明顯,以往可以拿一萬的一份工作,現在稅前也可能不到八千。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哪敢生病?
還有工作能否保得住的問題。國內政治總有一些不穩定的因素,在一黨專政的國家政壇一旦動搖,她的經濟所受的影響將會大於其它國家。還有另外一點,就是現在不少外資企業更積極地聘用會講外語的大陸人,也給他們擔任重職,使得外國人能鑽進去的空間越來越少。這些問題都會成為中斷我們的職業生涯的原因。那時候你才二十來歲,不用怕,還有大把機會,如果三十多,都不錯,工作經驗也算比較豐富了,可是四十多了會怎樣?有失業保險金可領?休想吧。那要回國?你在國外生活太久,人家怕你不適應他們的企業文化也不敢再要了。
政府沒有被推翻,也沒發生新一代文革,幸好還有企業讓我健健康康地將工作做到六十歲退休,那我就會有幸福的老年生活嗎?不一定。因為我們沒有的不只是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當然也沒有養老保險。我問過自己,有沒有信心在退休之前賺夠錢來養老?答案是:沒有。現在賺一萬塊錢等二十多年後值多少?十九年前吃一餐才幾塊錢,現在都要十幾二十塊,那麼二十多年以後呢?即使地溝油和空氣污染縮短了我的壽命,少算應該還有十多年的老年生活,可是我依然擔心到時候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養好自己。這個社會是不會替我的生計而著想的。
如果能有其他選擇,只要有決心,我們也可以走另外一條路。
現在回想起來,三年多前下這個決心,似乎也不是特別難做的決定。為甚麼?說句實在話我對那塊地方又愛又恨,一旦將上述幾個問題考慮進去,再從一個更理性的角度來做判斷之後,我最後的答案已經很清楚了,一點猶豫的空間和機會也沒有給自己留下。就這樣我終於也離開了前後加起來也有生活了十年之久,中間暫離兩次,又回去了兩次的廣州。
後來,也就在我離開廣州那年的十月,國內開始實行新的政策並要求來自外國的就業人員也參加社保。去年七月十日《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報導:
雖然在日本企業密集的上海、大連等地尚未實施,但在已實施城市的日本企業甚至出現了削減日籍駐員的動向。與當地的人工費上漲一樣,社會保險費也在逐漸成為駐華外資企業的沉重負擔。
現在社保是有了,可是工作崗位就少了,對此毫無知情卻對中國產生興趣的外國人也增加了,他們來了一波又一波,結果就業機會是更加少了。